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科研成果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保护区社会经济现状与持续发展的思路
分享到:
时间:2018-01-02来源: 浏览次数:4090

   保护区社会经济现状与持续发展的思路

                       

摘 要  本文对佛坪自然保护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论述,深刻分析了本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区内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更加密切,成为影响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佛坪自然保护区建立二十年来,不断寻求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在保护大熊猫和其它野生动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社区经济发展仍然滞后,直接影响保护效能的发挥。本次综考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区内社会经济活动的现状,对进一步发展社区经济进行有益的探讨。

第一节、    区内社会经济现状

佛坪自然保护区处在佛坪县经济最为落后的岳坝乡,境内居民属岳坝乡一个自然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64户,287人,主要分布在东河、西河、大城壕三条水系的河谷和缓坡地带,大古坪人口最多,有居民41198人,三官庙有居民1254人,大城壕有居民1135人。居住在核心区的居民为54人,占总人数的18.8%,居住在实验区的居民为233人,占总人数的81.2 %。区内文化教育落后,仅有一所初级小学,居民受教育条件较差,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共有文盲83人,小学文化程度107人,中学文化程度57人。至今区内没有医疗设施,居民治病要步行几十里山路到乡政府所在地。近几年,由于一些青年男女入赘或远嫁他乡,加上近亲结婚,正常生育受到影响,区内人口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在保护区四周,还有周至县老县城,洋县九池坝、茅坪,佛坪县小南坪、庙坝、龙潭子、岳坝等9个自然村3951772人。其中龙潭子、岳坝村与保护区紧邻,大约有900人虽然居住在保护区外,但自留山在保护区内,生产、生活与保护区关系密切。

     保护区基本处于半封闭状态,区内没有公路。外界与保护区相连的公路有二条,一条由管理局经秧田到保护区南大门岳坝保护站全程71公里;一条由管理局经东河台到保护区北大门凉风垭全程41公里。在区内仅有一条横贯南北的人行小道,全长52公里,中途要翻越白马沟和凉风垭两道山梁,行走非常艰难。保护站工作人员和居民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全靠人力背运。管理局设在佛坪县城,紧靠108国道,北离西安215公里,南距汉中市158公里,交通比较便利。该区水力资源比较丰富,有东河、西河、大城壕三条水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水力资源未能开发利用。为了解决区内不通电的问题,由保护区出资先后兴建了岳坝、大古坪、三官庙、龙潭子四个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0千瓦。使境内大部分居民照明用上了电,还安装了4台打米机,3台磨面机,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近几年,管理局在四个基层保护站建立了电视地面接收站,结束了区内看不到电视的历史。但是,居民中购买电视机的仍然很少,文化设施落后的面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区内的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共有耕地575亩,其中水田111.8亩,旱地384.7亩,坡地78.5亩,人均占有耕地约2亩。农田主要分布在海拔980米至1570米河道两旁的平地和缓坡上。受自然条件限制,区内种植的农作物以玉米、土豆为主,兼有少量的小麦、水稻和黄豆。由于本区地处中高山林区,海拔高,气温低,土壤瘠薄,耕作条件差,加之耕作方式粗放,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缓慢,粮食产量低,口粮不足成了当地群众面临的一大难题。保护区建立以来在区内帮助群众推广地膜玉米栽培技术,提倡科学种田,改良土壤,合理施肥,引进高产新品种,提高复种指数,使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的发展,粮食单产有较大增长,全区粮食年产达到89000多公斤,人均占有粮食约310公斤,基本解决了群众的吃粮问题。但是与区外相比,农业发展仍然滞后,群众经济收入低生活贫穷。目前全区内还有36户为贫困户,贫穷人口14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1.5%,被地方政府列为重点扶贫地区。

    由于交通阻塞,信息不灵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区内多种经营门路少,规模小,效益差,发展缓慢。当地群众从事的经营项目主要是香菇生产,每户少则十几架,多则上百架。从93年到98年,全区香菇已发展到2000多架,人均6架以上,形成一定规模。在保护区的扶持下,中蜂改良在区内发展较快,年养蜂量平均500箱左右,已经成为群众致富的重要门路之一。采集草药和割漆也是区内群众开展的多种经营项目。采集的中药主要是细辛、党参、杜仲、辛荑、红三七等。割漆则主要由当地村民雇请外地漆农从事此项活动,村民或村组收取资源管理费,每年割漆约几百公斤。为了减轻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近几年保护区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林,共在区内种植山茱萸500亩,银杏100亩,板栗1200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后劲。随着区内多种经营的发展,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97年全村副业收入120253元,人均收入达到419元。

第二节、社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保护区建立20年来,社区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区外同类地区比仍然滞后,人均收入年增长率不到3%97年人均收入与全县人均收入813元相比,仅为全县平均水平的51.5%,相当一部分群众至今尚未脱贫。造成区内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因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

1.  自然地理条件差。本区地处秦岭腹地,山势陡峭,大多数农田在海拔1200-1570米的亚高山区,年均气温只有12℃,无霜期仅180-220天,土质瘠薄肥力差,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作物品种单一,生长期长,产量低;区内不通公路,生产生活物资全靠人力背运,使山区的许多土特产无法运出,丰富的自然资源难于发挥优势;保护站虽然安装了电视接收设备,但是绝大多数农户没有电视机,广播电视的复盖面相当有限,除大古坪组有电话外,其它村组都不通电话,信息交流困难,难以及时获取外部市场行情,生产的盲目性较强。可以说区内的经济基本上属于半封闭性质的自然经济系统。此外,本区农业生产长期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徘徊之中,多种经营门路少,产品单一,形不成规模,生产成本高,销售费用大,制约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2.  劳动力素质低下。区内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人口及劳动力的素质低下且提高很慢。1997年调查,全区文盲占总人口的32.4%,小学文化程度者占41.8%,初中文化程度者占22.2%,初中以上文化和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基本没有;由于近亲结婚,低智能人较多,占人口总数的5%以上,与区外相比悬殊很大。劳动力是生产诸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低文化水准加上封闭的环境,使本区劳动力思想观念落后,对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接受慢,必然导致劳动生产率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和经济效益不佳等问题,严重制约区内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3.  产业结构不合理。保护区建立20年来对区内的扶持投入了相当的资金,但是一直未能使当地经济从“输血型”变为“造血型”,究其原因与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很大关系。区内9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而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产量又很低,人均占有粮食仅约310公斤,只能维持最低水平的人畜用粮。以家庭为单位的养猪、养鸡、养蜂、点种香菇等多种经营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并且产品主要为自用,多未进入商品交换,加上粗放的经营和落后的技术,经济效益很差,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规模性多种经营,社区经济落后的面貌是很难改变的。

第三节、促进社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思路

      在开发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发展社区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注重区内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促进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多种经营为主导,提倡科技兴林,讲求规模效益,引进市场机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大力发展农业。要改变广种薄收,粗放经营,高投入低产出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为农副业生产和改善居民生活创造条件。对河道两旁平缓的土地进行平整,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因地制宜,兴修水利,扩大农田灌溉面积;争取人均占有一亩高产稳产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要大力提倡科学种田,进一步推广地膜玉米栽培技术,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精耕细作,合理施肥,变粗放式经营为集约经营,使区内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提高人均占有粮食的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吃粮问题。同时,在保护区内禁止毁林开荒,对15度以上的农田坚决实行退耕还林,扩大林地面积;有计划的营造一定面积的薪炭林,缓解居民烧柴对环境的破坏;大力兴修小水电,以电代柴,减少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2.  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社区经济要长足发展,必须调整单一的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生产。以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方向,以产品多层增值为目标,以形成规模效益为核心,但发展的手段和后果必须以不导致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基本原则。在项目选择上以低投入、短周期、高产出的项目为主,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滚动发展。目前已经开展的香菇生产,对资源消耗大,规模小,效益低,应加以控制和改造。要大力推广科技含量高的香菇袋料栽培,并形成一定规模,开发系列化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加强市场营销运作,提高经济效益。本区具有丰富的蜜源植物,养蜂潜力很大,要通过技术示范,尽快在全区扩大数量,使之成为养蜂基地。区内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大规模发展经济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大力种植银杏、板栗、核桃、花椒、山茱萸、杜仲、弥猴桃等经济树种,为经济发展培育后续资源。

3.  积极发展文化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应以地方政府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教育投入,首先扩大现有教学设施,增加就学儿童数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其次应加强成人教育,以文化教育为主,扫除现有文盲;以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教育为主,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环境教育为主,提高群众参与自然保护的意识。尽快改善区内不通电话、不能收看电视的状况,加强信息交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看病就医的条件。大力宣传近亲婚姻的危害,提倡优生优育,从总体上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改善文化科学知识贫乏,科技人员不足的局面,为社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 expounded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Foping Nature Reserve ,and profound analyzed main reasons of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tardiness in Foping nature reserve,  also direct towards existing  questions presented thread of thought on promoting social economy lasting development in Foping nature reserve.